手机版 寡信轻诺网
只有大心而不执着于内外、物我之别,而真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,那就是与天心合一,真正实现了人之德性。
[58]抱一就是守其母,即保持、坚守自然界的统一的、整体的生命之母,治国则要爱民,而不是凭借有限的知识技巧去治理,天门即自然之门,自然之门生养万物,故称雌,雌也就是慈。二、人与自然 更重要的是,老子是在生命的意义上提出并阐明自然的,而一切生命都是有目的性的。
道不是主宰者,只是法自然而运行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于人乎。如前所说,道的存在不是静止的,而是一个过程,在这一过程中,道的存在才显示出来。无为是对目的论的批判和否定,无不为却是一种自然目的性,绝不是机械决定论的相互作用。老子特别重视和强调这一点,是有用意的。
人与自然完全合一,这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之学。事实上,生态问题从古代就开始发生了,可贵的是老子和中国古代的其他思想家,早就认识到这一点,反复告诫人们,要以善意对待万物,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,这不能不说是伟大的预言。荀子的礼治学说,是以天地之诚亦即人心之诚为其价值指导的。
治理之要在隆礼尊贤,尊贤任能,任用贤能之士管理之,修治之,这样就能使人民正常地进行生产了。知天的最重要的意义是顺其天职,全其天功,知其所为与不所为。故天者高之极也,地者下之极也,无穷者广之极也,圣人者道之极也。有些人在讲荀子思想时,将这一点轻轻地放过了,以为与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不相一致。
但是,这一学说的一个明显的倾向是限制人的认识。[28] 见《荀子·天论篇》。
人既不可以怨天,亦不求知天[7],但能够做到与天地参。[13]曲者曲尽也,即极尽人的一切努力,使其行为能够极尽其治道,使其天养能够极尽其适度,使其生命尽可能不受伤害,这就是知天。社会治理不好,即使没有灾异,也无异于灾害。而真正可怕的是人妖,他举出三种人妖,都与社会治理有关。
就是说,如果以能知之心求知其可以知之物理,而无止境地求下去,那么,人的有限生命永远不能知道所有的物理。科学认识无论就个人行为而言,还是就社会行为而言,都是将自然界作为认识对象的。故长养时则六畜育,杀生时则草木殖,即不能任意杀生、任意斩伐。人是两足动物且无毛,有些动物也是两足却有毛,但是这也不是区分人与动物的依据。
水是一切生命之源,不仅日常生活需要水,农业生产需要水,山泽湖泊也需要水。故君子之所以日进,与小人之所以日退,一也。
唯仁之为守,唯义之为行。慕其在天者则是大天而思之之类,对自然界充满各种幻想,以及对所以然的认识。
这样,知的作用就很重要了。在荀子看来,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,人类的各种需要才能得到合理的满足,人生的价值才能实现。但是,人道之本不是别的,恰恰是天,所以,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[22]。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,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,故人道莫不有辨。西方有些理性主义者对人的理智能力充满了信心,认为人能够一劳永逸地认识世界的真理,这实际上是一种理性的独断。[25] 心以知道,这是荀子关于知的学说的根本主张,关键是何者为道。
一方面,人以其能群而胜物,使万物为人所用,比如人的力量不如牛之大,走路不如马之快,但是能使牛、马为人所用。因为人是天之所生,人之命在天[19]。
天是没有主宰者的自然界,但有其自然法则,不为而成,不求而得,夫是之谓天职。荀子肯定人是万物中最贵的,人之所以贵,就在于人有社会与群体意识。
这些论述都是很现实的,其中却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,所谓贤能之士,除了具有专业知识之外,更重要的还要有伦理道德意识和生态意识。荀子正是从这里论证了天与人、有所为与无所为之间的区别,强调人为与治道之重要。
荀子所说的天功、天君等等都有这样的意思。他对自然界的万物(包括人在内)进行了有进化论意义的层阶式的分类,指出:水火有气而无生,草木有生而无知,禽兽有知而无义,人有气有生有知,亦且有义,故最为天下贵也。[8] 这里所说的强本而节用、养备而动时、修道而不贰,都是人为之事,是人类应为与当为之事,与天道无直接关系。但是,对于自然界的资源却是可以而且必须使用的,只是要按其法则而善于使用。
这正是荀子之所以为儒家的重要标志。他的生态哲学应当包含在这一诉求中。
对于天地生养之道,需要顺应之,对于天地所生之物则利用之。[11] 天有四时运行,地有财物资源,这当然是人类生存所不能缺少的,更确切地说,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。
人对自然的理解是间接的,不是直接的,因为自然的法则存在于礼之中。也正因为如此,人类也就不必在天道上面用思。
这虽然与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有所不同,但是在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目标上是殊途同归的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,则惑矣。《中庸》所说是指参赞天地之化育,完成自然界的生命流行,荀子所说,虽有通过治道利用自然界资源的意思,但也有参赞化育的意思,且前者以后者为前提。诚心行义则理,理则明,明则能变矣。
但在价值层面上必须承认天是礼之本而尊事之,由此确立天人之间的新关系。血气之属即是有气有生有知的动物,人也是血气之属,因而具有动物所具有的属性。
人类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治道,才能合理地利用天时地利,与天地相参。以其不可道之心,与不道人论道人,乱之本也,夫何以知。
天之象,地之宜,四时之数,阴阳之和,都是已经看见了的,即在生活经验中已经知道了的,可以期、可以息、可以事、可以治,则是按照自然界的秩序、法则而遵循之,治理之,如何治理则是人为之事,已不是知天之事了。恶乎止之?曰,止诸至足。
Copyright (c) 2018-现在 XML地图html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. 其中,包含着极其丰富而又深刻的生态哲学的内容。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 企业网站源码 pbootcms教程 八戒站长 空间域名 海纳吧 三合一建站 多城市分站1